健身睇得一定唔打得?

健身睇得一定唔打得?

David H |

外間傳統對健身人士的主觀看法,一直以來就是「肌肉發達,頭腦簡單」。到健身科學、運動營養普及起來後,就變成了「肌肉發達,好快chur爆」。故此今天就來和大家一同探討,肌肉量到底能否做到「美觀與實用並重」。
 

魚與熊掌:體能和肌肉量

若果你也有進行中長耐力型運動的經驗,例如長跑、拳擊、游泳等等,每當體重稍為上升的時候,相信很快就會發現每一磅的體重,都會直接造成更大的負擔,不論增加的體重是來自脂肪或是肌肉。
 
更多的肌肉量不但令體重增加,而且在運動的過程中,也變相導致身體需要消耗更多氧氣及糖分,這就是體型巨大、肌肉發達的健身人士,在運動中更快出現疲勞的原因(因此在格鬥中,體型較小的選手,標準的戰術都是讓引誘對方多跳動、進攻,儘快出現疲勞)

 

(香港 UFC 選手 Alain Ngalani)

 
你的訓練方式,決定了你的運動表現
 
另一方面,健身人士為了練出更大更飽滿的肌肉,都偏向集中進行以訓練快縮肌纖維為主的大重量訓練,相對耐力型運動選手,則主要訓練體積較小、消耗能量效率更高的慢縮肌。換句話說,健身人士所進行的訓練,正正就事培養自身成為一個短、中爆發力型的運動員。
 
這裏我們又回到最初的提問,要擁有可觀的肌肉量,是不是就必須犧牲運動的表現?答案是兩者並沒有衝突的!(至少在業餘水平內)問題在於你在升級你的硬件(肌肉)的同時,也不能忘記一併升級你的軟件(心肺功能)!
 

提升訓練強度

 
如何讓肌肉量與心肺同調?
 
你還記得中學時體育課的考試嗎?1分鐘能做多少引體上升、1分鐘能做多少掌上壓、9分鐘耐力跑、15米漸進心肺耐力跑....
 
拳擊手定時都會進行 Conditioning Training,特別是在體重級別改變後更甚,簡單一點來說說就是「讓肌肉和心肺功能同調起來」;當體重上升了五磅後,你需要重新學習,並習慣如何使用比平常重了五磅的身體,在盡量保持相同速度、力量、消耗下,達到動作的要求。
 
最佛系的 Conditioning Training
 
心肺功能的調整,一般大概需要三至四週的時間,視乎你的基準體重變化了多少。而其中一個比較簡單、佛系的做法,就是嘗試保持原來完成動作所需要的時間。以跑步為例,若以過去的體重,要完成5公里的訓練需要20分鐘,那麼在肌肉量及體重增加後,也以更該盡量貼近這個時間。
 
當然,剛才也提到這種同調訓練方法,只適合業餘水平運動員,一旦到了職業水平,要兩者兼得就只會越來越艱難,畢竟職業級別的競賽,勝負往往只是毫釐之差。
 

作者 / 編輯

David Huang 黃文懿

Smart Supplement